转发:救人教师李恒白事迹引起强烈反响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-07-05浏览次数:

我校教师李恒白紧急救助遭遇车祸的陌生人的故事,经《湖南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,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。新华网、人民网、新浪网、搜狐网、凤凰网、中国台湾网等80多家网站纷纷转载李恒白的事迹,并撰写评论,引起广大师生、网民、读者的广泛称赞与讨论。

《湖南日报》6月30日在头版发表通讯《58岁老乡遇车祸昏倒地上鲜血直流 湘大教师紧急救助献爱心》,讲述了李恒白紧急救人的全过程,并在7月3日3版刊发后续报道《社会需要“李老师” 湘大救人教师李恒白事迹引起强烈反响》。

《光明日报》于7月2日刊发了1100字的消息《不是撞人的,而是救人的 湘潭大学教师李恒白感动众人》,展现了李恒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,体现了一名高校教师的“德高为师,行为世范”。

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7月2日下午14时37分,在品牌栏目《新闻直播间》中,以《男子车祸倒地 大学老师上前救人》、《伤者伤情好转 扶人教师受称赞》为题,进行了长达4分钟的报道。

在“湘潭大学报”新浪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上,李恒白的事迹也广为传播,阅读量已超过3万人次,转发量和“点赞”量持续攀升。2012级学生郑寒秋敬佩道:“扶老人本身对于社会而言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,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纠结了,老人该不该扶,李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,人与人之间本当互助,社会需要‘李老师’。”

商学院经济系大一学生李毅,家在新疆库尔勒市。他兴奋地告诉记者:“2日下午2点40分,我妈从家里打来电话,说在央视上看到‘湘潭大学’了,有个‘李老师’好有责任感。”

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季水河认为:“李恒白老师的爱心之举,是湘大模范群体的一种延续,是湘大弘扬德文化、孝文化培育出来的行为,更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。其实,恒白是我的博士生,但他也是我的老师,我要向他学习!”

网友“龙”说:“像李老师这样的人,值得32个赞!湘大人是热心的小伙伴!”网友“lal”说,学校“李老师”还是蛮多的!为学校、为李老师点赞!

读者刘建国在“齐鲁时评”撰文《用责任扶起跌倒的社会道德》。文章认为,作为教师和基层干部,李恒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观,在他身上,我们更读懂了孕育在其内心的正能量。在“撞人后才救人”和“撞人后不救人”的常态中,这种助人行动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,为那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提供了最好的做人样本。社会的发展,需要公民之力的凝聚,更需要每个人道德责任感的托举。

光明网时评频道评论《湘大好人用“一定要帮”奏响时代响音》称,解决时下的道德困局和社会危机,没有别的路径和出路,就是“该出手是就出手”的责任担当,就是“一定要帮”的铁肩道义。对此,湘潭大学教师李恒白用行动进行了回应,作出了示范,成为了榜样,尽管他的行为只是平凡之善,底层之善,但恰是这样的自觉而习惯的行为表达,恰是这种植根于心的素养,才更值得推崇、学习和效仿。

海外网(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网站)发表署名评论《路遇老人相助,扶起的是人性丰碑》:面对信任危机,李恒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。先垫钱给老人付医药费的举动,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有点傻。在感叹是这个社会改变了人心,还是人心改变了社会的同时,笔者更看重李恒白对于老人的信任与老人家属之后的明事理。在面对扶不扶老人这件事儿上,李恒白老师拯救了老人的一条生命,扶起了人性的丰碑。

凤凰网转载评论文章《倒地的道德需要法律的搀扶》说,在“扶与不扶”的问题上,人们之所以纠结,其根源就在于这样的一种法律的不够强硬的支撑,而让人们有所顾忌。所以,像李恒白这样的例子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和价值,当然这样的意义和价值仅仅来自于道德层面的点赞,要想赢得整个社会人们自发出现这样的行为,更是需要法律的支撑,让人们能够预期到扶起倒地的人不仅是一种道德高尚的表现,更是法律鼓励的行为。

(《湘潭大学报》记者 张灿强)

(来源:湘潭大学报)

最新发布

热门点击通知公告